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琐碎(1 / 2)

琐碎
方海一直以来过日子都很没数, 有人持家啊,每个月三百块钱工资一到手, 转身就交上去, 一概不管。
他只知道自己拉开抽屉就能看到钱,知道家里几样大花销,但每个月能攒下来多少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 这回是心血来潮、加加减减, 才觉得家里不该有这么多钱的。
但钱又不是自己飞进口袋的,总得有人挣才行。
不是他, 就是媳妇, 这点是清清楚楚摆着的。
方海也不是蠢人, 略一琢磨就明白, 跟媳妇交完心, 就发现小账本上多出一千块钱, 有些惊讶道:“这么多?”
要不是接连买房又买摩托,家里还有更多呢。
当然,也不单是她在挣钱, 家里明面的收入也不低, 现在的花销其实比从前少, 苗苗画画的学费低不少, 禾儿眼看也要毕业, 家里要不是整日惦记着吃好的,估摸着早买起大房子了。
方海也是正好拿出账本, 翻看一会说:“咱真是一家子饭桶啊。”
怎么一天天花这么多钱吃东西。
赵秀云觉得这两个字虽然不好听, 又是实话, 说:“还真是,顿顿吃肉的估计也就我们。”
大家都是苦日子过来的, 哪怕现在手里头阔一点也一样,而且肉现在不便宜,猪肉就要一块多,牛肉的话更贵。都是那点工资,总得留在更有用的地方吧。
方海自己也是无肉不欢,以前是没条件,现在有条件,不得可劲吃,反正这工资吃不垮。
他想想说:“多亏现在好买肉。”
赵秀云赞同道:“说是下个月起副食品票都要取消。”
当然,这是正式发文,其实世面上早就没什么人在用,你现在没票,哪怕是百货大楼也可以买到东西,为此,郊区农民们进城的积极性都高起来,搁以前,进城对他们就意味着什么都是只能看不能买。
方海想起以前买什么都得到处换票的日子,明明才过去没几年,都像是上辈子。
夫妻俩认真探讨了一下民生经济,最后总结道:“不过物价还是涨得太快。”
工资倒是没涨多少。
国营单位就是这样,福利待遇加起来只能算还不错,胜在稳定,大家有时候图的就是稳定,不然外头现在各种小厂、小作坊那么多,挣钱机会大把有。
职工就那么多,私人老板也舍得花大钱挖人,对有能力的人更是不吝啬。
像赵秀云,就有家广告公司肯花每个月一千块钱请她。
本来是双方都有合作的关系,正好在吃饭谈事情。
对方老总试探性说:“赵副台这样的人才,在电视台未免太屈就了。”
赵秀云打太极说:“我是待惯了,不爱挪窝。”
“人挪活,树挪死,您这样的人,要是到外头,少说每个月能挣一千。”
一千都是少的,现在市里好几家外企四处挖人,人家还是开的美金。
赵秀云别看工资没多少,眼界高着呢,心想一千块钱到底算什么,说:“上年纪,没闯劲了。”
反正一句话,就是不答应。
当然不止她,方海也有人来挖。
现在外头不太平,什么拦路抢劫的事多得是,但凡是出门的做生意人,少说得带一个保镖,否则叫人杀了都不知道。
保镖生意不就发达起来了,有人专门发这个财,请方海去做总经理,既管训练,也看重他在公安系统的关系。
其实说白了,大家看中的都是关系,沪市还好些,对干部们管得紧,小一些的地方,对干部及家属不能经商这条执行不严格,有的人要么从机关调到国企去,或者停薪经商。
私人企业对国营厂的冲击还是挺大的,东北甚至有建国来第一次国营厂破产,消息传到沪市来,可以说人心惶惶。
市里现在好几家国营厂的效益都大不如前,南方那边的货又便宜质量又好,尤其是广州福建等地,像以前沪市进点麻袋都能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过私营厂倒是蒸蒸日上,尤以王梅最红火。
电视台为她的服装厂量身打造的电视剧《女厂长》已经到最后阶段,这种工厂全款投资拍摄的,集宣传和内容为一体的剧,可以说是国内首创。
赵秀云也拿不准会怎么样,所以当时在剧本和演员上精益求精,成本上又一减再减,所有群众演员都是从服装厂挑出来的。
也不用租什么场地、设备,反正拍摄场景全都在厂里。
她这么做也是力排众议,一来,这次是王梅全部投资,但播出渠道在电视台,所以最后分成只有三七开;二来,这种为资本倒头的作为,很是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大家普遍觉得这种公众发声渠道,可以向钱看,但不能只顾钱,尤其是一些比较老派的人,已经私底下在传赵副台搞资本主义复辟。
赵秀云听说后也没怎么样,只是把这几个人的奖金划掉,一下子把所有声音都压下去。
反正想得到她的好处,就少给她弄这些有的没的。
但不管怎么说,《女厂长》播出的顺利与否,还是很关键的。
为此,在最后制作阶段,赵秀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