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虞婳玉>都市言情>七十年代真夫妻> 新念头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念头(1 / 2)

新念头
赵秀云有时候是盼着孩子长得慢一点, 希望她们像小时候一样依偎在父母怀中,又盼着快一点, 能马上雏鹰起飞过自己的人生。
然而不管她怎么想的, 日子都是有条不紊的流逝。
八零年的七月,沪市的天比往常热,市政在三川路上弄了一块地方, 正式挂牌菜市场, 还是和公社合作,只有社员们才可以在这摆摊, 仍旧属于半集体主义。
不过年初开始, 郊区公社都开始分田到户, 土地由农民自由耕种、收成, 大家种菜种粮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不少, 连菜市场里头的东西都丰富起来。
赵秀云有时候舍近求远, 都要去菜市场买菜。
今天也是。
赶上暑假,夫妻俩的时间一下子多起来,一般都是一块去买菜, 也没别的, 就是两个人出门有意思。
方海早早跨坐在自行车上在门口等, 不时有邻居出门, 跟他打招呼。
“哟, 小两口又出门买菜啊?”
“是,你也出门啊。”
……
说实话, 这个年纪, 也称不上什么小两口, 赵秀云匆匆下楼,只来得及笑笑, 把门从外面锁上就走。
本来她也不是特别放心从外面锁,不过禾儿有一次给妈妈表演了如何三步翻墙,只把她吓得不轻,到底还是为安全起见,从外面锁上。
看她好,方海就催着说:“快点,别又说买不到肉。”
菜市场才刚开始,卖家还好,很多人家卖肉都比较小心,量少,去晚了根本买不着。
赵秀云坐上自行车后座,说:“没事,最近哪里都好买肉。”
往常月初一挂哪天有肉的牌子,哪天肉站前面大排长龙,那是天不亮就得出门。
赵秀云掐指一算,都好久没有这种时候了,生活是越来越便利,也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方海也知道,还说:“只看夏收了,听说好几个地方都要大丰收。”
生产积极性高,可不就是大丰收了。
像老家大队,赵秀云还记得有个懒汉,这会说:“王老四你记得吧?咱大队按人四劳六分,他反正光吃人头粮,吃不饱、饿不死。”
这种干领人头粮的人,可以说是各大队领导最心烦的事,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的一向都是次粮,要么是湿稻谷,反正吃到嘴里的是少之又少,不过他不干活,就天天躺着,到现在估计都活得好好的,以后就不知道了。
方海模模糊糊有印象,又说:“可惜咱们没分上地。”
老家也分田到户了,但是那是按户口,他们一家现在都是城市户口,没有份的,要有的话也只是原来那块宅基地。
乡下出身,总是对土地有一种别样的感情。
赵秀云想起来也是可惜,说:“浦东那边,好像有不少地可以买。”
沪市人管浦东都叫穷乡僻壤了,哪个姑娘嫁到那儿都算下嫁,方海觉得这离得可不近,说:“回头打听一下吧,我还是觉得有地有房子踏实。”
其实现在的房子他也不是大喜欢,有点小,不像老家那地界,阔啊。
赵秀云也觉得窄,楼上说是三间房,其实面积都不大,他们夫妻住的这间还好些,孩子们住的就是放床、桌子、小柜子,就再也放不下什么了。
姑娘渐渐大,零零碎碎的东西多,家里的大部分行李都堆在楼梯间下面了。
这才住了几年,再住几年,只怕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本来嘛,方海单位是给分房的,一来他们自己有房,其实不大符合政策,没必要占这个便宜,二来都是筒子楼,分的房子条件都不大好,哪有现在独门独户的住起来舒畅。
不过很多人家不是这样想的,大家都是能住单位的,绝对住单位的,哪怕一家五六口人挤着住,也绝不搬到外头。
隔壁家就是,成天吵吵嚷嚷,三代人都住着,面积跟他们家差不多,赵秀云去看过一回,人家那搭的跟空中楼阁也差不多,一层木板隔出间房来,这不就住得下了。
她也起过心思,要不要在家里搭阁楼,但踩上去就知道,吱吱呀呀响啊,听起来就叫人害怕,毕竟家里有个活泼姑娘,别蹦两下地就塌了才好。
不过既然说起房子,赵秀云又得说:“记得过两天要去帮老爷子他们搬家啊。”
李老爷子他们现在住的地方要修大马路,居民整体搬迁,有单位的由单位重新安置,没单位的由市政统一安置,实在没办法,给房钱也行。
老爷子他们就属于最后一种,正好老洋房之前是租给市公安局做宿舍,现在租期快到,可以收拾出来住。
那么大的房子,收拾起来可不容易,主楼副楼加起来都不知道多少间房。
以后还只住四个人,想想都空荡荡的,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不过那房子,住起来一准舒服,大呀。
赵秀云心下也是有几分艳羡的。
方海没错过她眼里那点,说:“等我们以后有钱了,也盖大房子。”
像他们现在住的地方,也可以拆掉重新盖,不过面积就这么大,也没什么好折腾的。
赵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