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虞婳玉>其他类型>稍等,马上开席> 第60章 好像不太对劲儿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章 好像不太对劲儿(1 / 2)

见马越有些失神,马红军以为自己儿子受了打击,连忙安慰:“儿子,不用多想。做生意,只要堂堂正正,就不怕这些邪门歪道!”

赵芯也马上搭话,“对对对!你看你爸,当时虽然在镇里被排挤,大饭店亏了本儿,但是现在,这不也缓过来了?按照现在的收入,咱们……”

马红军直接阴了脸,转头瞪了赵芯一眼。

这当妈的,到底是要安慰儿子还是刺激儿子?脑袋跟缺了根弦儿似的!

赵芯却没感觉到自己哪说得有啥不对,瞪着眼睛质问马红军,“你瞪我干啥?我说的不对吗?咱们这个月,都奔着一千五去了……”

马越心中暗自感慨,这两口子,嘴上就没一天消停过。

他起身,作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妈,没啥,我想别的事儿呢。他挂牌子,未必能影响咱们!哎,外面好像来人了,干活!”

……

日子一有盼头儿,就过得飞快。

转眼已到8月底,高考都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月。马越没考上大学的事儿,在马家早就如同隔了一個世纪,三个人谁也不再提。

反倒是,烹饪彻底成了马家的主要话题。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大的经济成分。

马越加入的这一个月,马家的收入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峰。

整月收入两千一百块出头,月底一拢成本,纯利润一千五百多。

而且,包括9月份的酒席,已经定了4份,餐具租赁定出去6份,这就又形成了600块钱的预算收入。

同时,马越成功推出去了将近50张会员卡,就算是一个月吃两回,一回平均7块钱,也能保证700块毛收入的水平。

再加上,上次的烧鸡事件,一闹之后,熟食加工业务不降反升。

马红军家常菜馆,正式进入了开办以来的第二次经营高峰期。

来菜馆中吃过的,对这里菜的质量赞不绝口;请过他们爷俩去操办过酒席的,多数会主动帮忙拉生意。

马越在这一片十里八村,作为一颗“厨艺新星”,已经隐约有了取代自己老爹的势头,正式晋级为厨艺红人。

这个过程,与几个月前,孙遥回来的时候很是类似。

只不过,曾经呼声很高,风头很盛的“专业学过、城里干过”的孙遥,现在已经隐约在竞争之中处于劣势,想要与马越平分秋色,很难。

一来,是因为饭菜的质量。

所有吃过两个人做的同一道菜的人,即使不正面说马越做的比孙遥做的好吃,也绝对不会说马越做的比孙遥的差。

二来,是因为烧鸡和肘子这两个熟食。

此前,孙遥那边儿的便宜渠道,是他能获得订单的独有优势。但是现在,马越这边有熟食加工。

农村不缺鸡,也不缺猪。

你别看城里所谓的“笨鸡”卖那么贵,到了农村,一只鸡也就十来块钱的事。

特别是,谁家喜事儿都不是临时定的。

上年纳入计划,来年开春,自己家、亲戚家养上个二十只三十只,只需要一只一块钱的成本,平时喂喂剩饭剩菜,到用的时候,花个两三块一加工,比再共钱买整只烧鸡划算多了。

甚至,自己家老母鸡抱窝孵小鸡自己来养,一块钱成本都省了。

再加上上次那外购熟食的风波一闹,现在人们摆酒席就算要用熟食,第一选择也是来马红军这里加工。

第三,就是因为孙遥一直跟在马越身后。

不管明的暗的,道德的不道德的,孙遥也有他的经营门路这不假,但是主要的业务,没有一项能走在马越前面。

很多人明里不说,暗里在传,孙遥一直在跟马越马红军学的说法早不胫而走。

甚至远点儿的村儿,传的就不是什么学经营方法了,说孙遥就是马红军的徒弟。

这样的情况之下,谁不愿意去找个“老字号”的大厨?

虽然马红军胳膊有伤,亲自做不了饭,但他不是还有儿子吗。

有人还说,马越是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专门跟父亲学了厨,早就已经得到了马红军的真传,相比普通弟子的孙遥,必然是棋高一招。

就这样,马越和马红军逐渐立起了口碑,而孙遥却一直在风口浪尖上挣扎。

其实,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机会。

客观来讲,因为两个饭店的竞争,这一带的客源是被盘活了的。

原来只有一家的时候,很多人经过这里吃吃就腻了,宁愿多开一段时间车,找个地方换换口味。

现在,两家定期更换的菜品多了,门前房后的活动搞得也热闹了,反而拉动了整体的就餐数量,孙遥那边的就餐人数也不能说太少,每天有个5、6个人,收入个三四十块钱,净赚个二十来块也不成问题。

一个月下来,这也是四五百。一个月再接两份酒席,租两份儿餐具啥的,入账肯定五百以上。

放在平均工资只有两三百的时代,家里种着地,再自己开个小店,这收入也挺可观。

孙遥如果能稳住,发家致富奔小康肯定没问题,应该也是村儿里比较靠前的那一波。

但是,他稳不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