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虞婳玉>武侠修真>大明英华> 123章 北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23章 北上(2 / 3)

有功名的老爷,朝廷好像不收税。” …… 船自镇江起航,没多久就到了扬州钞关。 吴邦德头上那块国子监头巾,果然有用,税吏一眼瞄到,又见吴邦德虽只二十来岁,却衣着华贵、风仪不俗,想来是官宦人家的子弟,遂没作刁难,示意放行。 出关后,行驶到开阔的河面上,郑海珠掰了一块在扬州码头小贩处买的桂花糕,递给吴邦德,笑道:“前头还有淮安、许州、济宁三个钞关,可以可以,只这一趟,你花给国子监的三百两,就回本儿了。待卖了货,我把银票给你。” 吴邦德抿抿嘴,没有凑趣,也没有推辞,只不紧不慢地吃着桂花糕,一面眺望运河上百舸熙攘的景象。 对他这样心性的人来讲,将“你开心就好”的态度藏起来,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身后,穆枣花正从客舱里钻出来。 穆枣花和另一个男情报员李大牛,是郑海珠点名带着北上的。 一个作为郑海珠的婢女,一个作为吴邦德的小厮,外人瞧来就是最寻常的主仆之家,离开隐私性较好的船只、回到陆地上行走时,也不会惹疑。 穆枣花被郑海珠点中后,心花怒放。 历练的机会固然难得,更令她欣喜的是,可以与吴公子同行。 “郑姑娘,吴公子,舱房都收拾好了。” 此刻已过酉初,深秋入夜的时辰很早,甲板上水气寒凉,几人钻到舱中,吃了船家准备的汤面,便要就寝。 “枣花,我不需要这个,你用吧。” 吴邦德从自己的舱房探出身来,将一个汤婆子递给穆枣花。 郑海珠赞道:“嚯,枣花的心可真细,竟然还带了这个。” 穆枣花脸一红,一面接过吴邦德手里的汤婆子,一面又赶紧钻进郑海珠的舱房,摸出同样的一个来,解释道:“江南秋凉江北寒,我怕船上简陋,冻着了姑娘和公子。” 吴邦德神态和蔼地冲她点点头:“情报员心细是好事,你们早点休息吧。” 一夜无话。 郑海珠在河水温柔的怀抱里,睡眠质量很好。 不曾想,翌日辰时到了淮安钞关时,吴邦德头上的儒巾,不灵了。 …… 淮安水关前,哀求声、怒骂声,此起彼伏。 五六个身着皂袍的税吏,跳上跳下,不断报出让船上货主们不服的税银数字。 “不服?不服就去万岁爷御前告老子。他娘的,老子吃着冷风跟你们斗智斗勇,还不是为了万岁的旨意,为了户部的派额,为了大明江山。” 税吏中,看上去像是领头的一个,蜡黄面孔,老鼠胡子,露出满嘴龅牙,大义凛然地训斥着试图反抗的人。 终于轮到郑海珠他们的商船时,老鼠胡子明显眼睛一亮。 这船不小哇,船上的男女仆人也衣着整洁、面容饱满,应该是来自体面殷实的东家。 可以收一笔大税了。 老鼠胡子带着手下的小税吏,曾地跳上甲板。 许三迎上去,陪着殷勤的笑脸道:“税爷,我们家少爷是国子监的监生。” 老鼠胡子抬起下巴颏儿,斜瞥一眼在许三身后背袖而立的吴邦德,哧了一声。 “怎么?国子监的监生,不好好读书,凭着一块头巾,给奸商们夹带了?” 老鼠胡子这话倒也不算空穴来风。 运河上,有些脑瓜灵活的货商,在临近钞关时,会观察水面上的同行客船,若见到文士打扮、多半有功名在身的客人,会主动去搭讪,支付几两银子,央求他们移步到自己的商船来。 因大明立国的规矩,身有功名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秀才,也免除田赋徭役,顺带着各地钞关税卡亦会给予放行。 然而,这几年,国库越来越困窘,户部对各地钞关干脆实行定额上缴制,不论往来船只实际运的什么货、运了多少,钞关每年上缴的银子,不得低于定额。 淮安没有扬州、杭州那样繁华,淮安钞关今年却也得给户部上缴八万两银子。 这个数字,加上淮安各级贪污三成比例来算,意味着钞关税吏今年得收十二万两银子。 漕粮军饷的船不能收,地方给京中各部送的摊派贡物不能收,在任官员的私船不能收,缙绅的船不能收,可不就得带着寻常商户的船,狠狠地收? 偏偏前几个月山东闹闻香教,殃及池鱼,徐州和淮安钞关的过往商船也少了。 总算入秋后太平了些,船多起来。 淮安钞关的主事官员算了算,你娘的,剩下的最后两个月,每天得收一千五百两银子,才能同时完成户部的定额征收,以及上司的定额贪污。 所以,老鼠胡子这些基层税吏,目下执行的口径是,只要不是结伴而行、进京赶考的举人,对那些落单的监生秀才的,照样往死里收税。 是以,老鼠胡子根本不理采走上来商量的吴邦德,只将枯瘦的胳膊挥了挥。 手下跟班即刻跳进货仓,须臾伸出头颈汇报道:“舱内宽阔,货都塞满了,计税四百两。” 许三大惊,赶紧一面往老鼠胡子手里塞好处费,一面咋舌道:“税爷,这,这不能啊。我们的货统共就两三千两的本钱,四百两的税银,岂不是八税一了?咱大明,啥时候收过这么高的税,税爷莫开玩笑哈。” “哪个和你开玩笑!”老鼠胡子把那小几两银子扔在甲板上,义正辞严道,“朝廷如今处处要用钱,不从你们做买卖的兜里掏,难道指望天上掉银子吗?莫废话了,不交税银,就别想过咱这淮安钞关。若耍赖拖延、堵塞关道,就算你们这位监生公子不能拘,船上的其他人可没有什么国子监的头巾,都得给老子去牢里过夜。” 他话音刚落,只见一位穿着绣花比甲、织金马面裙的年轻妇人,从客舱出来,款步走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