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虞婳玉>历史军事>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十四章 念《酒诰》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念《酒诰》(2 / 3)

“这样……”郭康其实还是不太理解,不过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所以,郭康才觉得,自己的官职提升得太快了,担心破坏了以往大家默认的习惯,让其他人不能接受。不过脱欢和狄奥多拉说,这不是他初战的职务——他的初战不是在埃及,而是在大都。这个职务,是考察了他的战绩和表现之后,才正式授予的,等于已经打赢了一场关键战斗,受到了提拔,那自然会比他父辈初战时高。其他人也都知道这件事,不用担心什么。

当时的百姓,对大秦国可能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大家都是秦,大概可以互相帮个忙。然而,各个地区的情况,其实差不多。这会儿大秦国自己,也正在被蛮子蹂躏着呢……

“我说这些干什么。”郭康连忙表示不会:“而且就是念个书,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紫帐汗国这边,金刀有特殊的含义。据说最早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就有“卯金刀”的谶讳出现,认为刘氏将要复兴。东汉灭亡之后,在长期的分裂战乱中,这类谶讳更是层出不穷。不管是有野心的官吏还是揭竿而起的百姓,都很喜欢以此作为号召。

“查出来的事儿快把他气死了。”脱欢摇摇头:“你敢信么?守夜人战团这些年,居然有好几百号人,存在于名册上,天天领福利,甚至还能共享队友的战功,获得升官的机会,但仔细一查,人家一辈子都没出过大都。”

不过,限于双方的人口,欧洲这边的战争基本用不上这么大规模。大部分军团,将校就是千夫长兼任的。军团的人数,也少了许多了。

但事情都是两面的,佛教的快速传播,也同时给想要造反的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很快,就有人学会了用佛教经义,更高效地组织造反。而且,这种理论,还迅速和本土传统结合起来。

“应该是被流放的人。”脱欢看了看,回答:“我们这次流放了一千多户人,到诺夫哥罗德去。父汗开恩,让他们过完年再走,现在就该出发了。”

一直到隋唐,这类传言都经常出现。隋朝末年,虽然关于李氏的谶讳很多,但金刀谶依然流行。当时还有童谣说“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流,不决则沥”,几乎就是直说了。

一路上,城里人都在忙碌着。看起来,秩序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不过,在一条街上,还是有一大群人,正聚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大声嚎哭着。

军团里的千夫长,已经算是高级职务了,对应的是地方上的战团长。他这个职务,比其他伙伴都高了不少,甚至比他义父和叔叔们,起点都高。

而金刀谶的影响,已经触及了王朝顶层。南齐取代刘宋之后,萧道成有次拿金饰的小刀吃瓜,大臣立刻劝谏说,宫廷内外都在盛传金刀的说法,不可以触及这个忌讳。萧道成很是担心,最后决定把宫里所有金柄的器具全都换掉。

这类传言,对胡人都产生了影响。匈奴人刘渊举兵的时候,就以此四处宣传。一直到北魏末年,稽胡刘蠡升自立,也在传播金刀之谶,声称要兴复汉室。

而实际上,紫帐汗国的真正编制,是基于李卫公兵法,然后根据本地情况和几代人的经验,逐渐改出来的。比如他们的军团长和六个将校,就对应着唐朝七军制下,中军和左右虞候军、左右厢四军的统帅,其实就是换了个罗马名字……

而下一个经典的体系,得到明朝中后期,戚继光编订的制度了——这套东西一直用到近代,才被西洋兵法取代。

当然,紫帐汗国的兵力,远没有唐朝那么充裕。军团的大小,也并不一致。大一些的军团,每个将校手下能加强到两个千人队,实际人数能达到两千多人。当年攻打匈牙利的灭国之战里,巴西尔三世亲自率领的军团,就拥有一万五千名士兵,加上赶来助阵的塞尔维亚骑兵,总兵力达到了两万的规模。

这刀和其他礼服配件一样,属于重要仪式上才需要携带的,但狄奥多拉非要他天天挂着,好像就得炫耀得让全城都知道一样。不过,郭康确实不是喜欢显摆的人,她不管的时候,也不想这么张扬。

从结果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有用。刘黑闼的部众,人数一直不多,士气却高的惊人。唐军两千多人,都打不过他百来个手下。事情闹大之后,李渊立刻派人镇压,但又担心李世民功劳太高,故意不让他去,调动附近的将领李神通等人去迎敌。

佛教本来是“胡教”,地位算不上多高。最早得到官方推崇,是在后赵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中亚那边过来的胡人,石赵政权对于佛教很是青睐,佛教教义也有利于让民众在乱世中麻醉自己。

当时,佛教经典《佛说申日经》十分流行。经书里说,佛祖涅盘千年之后,担心世间佛法断绝,于是派月光童子来到秦国做圣王,传播道化。石虎当政时,关中人侯子光聚众造反,自称佛太子,来自大秦国,要到秦地称王。

“这次,光是贪赃和勾结叛匪,试图坐观成败,因此被杀的,就有几十个。刑部认为,行贿冒领军功的人,应当按军法处死,家属流放;逃避出征的人,打三十七军棍,发配罗斯地区。所以,要流放的人,就特别多,这一批之后还有呢。”

这样一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